
泥鳅,俗称鳅鱼。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。泥鳅肉质细嫩,味道鲜美,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,被人们美称为 “水中人参”。泥鳅不但具有补血益气、壮阳利尿的功用,还能治丹毒、腮腺炎、小儿盗汗、痔疮、胆囊炎、跌打损伤、糖尿病等多种疾病。同时,泥鳅是具有高蛋白、低脂肪的营养佳品,对儿童、孕妇及多种慢性病患者有良好的滋补作用。据测定,每100克泥鳅鲜肉含蛋白质9.6克、脂肪3.7克、碳水化合物2.5克、钙28毫克、铁0.9毫升、磷72毫克、维生素残0.16毫克、尼克酸5毫克、灰分1.2克等。

目前,泥鳅以其独特的滋补作用,在日本、港澳地区备受青睐,是畅销的水产品之一。泥鳅具有投资少、饲养周期短、见效快、效益高等优点,是农村一条致富的好门路。
(一)形态特征泥鳅是一种小型鱼类。它体形细长,前部略呈圆筒形,后部侧扁。头部尖细,吻向前突出。口小,口下位。唇软具有小突起,有须5对。鳞极细小,埋于皮下。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,腹部浅黄色或白色。雌鳅生殖期腹部胀大,腹侧有一圆白斑 (雄鳅没有)。雄鳅各鳍均比雌鳅大,胸鳍较长,如镰刀状,后端尖。

泥鳅为温水性底栖鱼类,常栖息于底泥较深处,或静水与缓流水的池塘、稻田、沟渠等小型水域中,喜栖于中性或酸性泥土中,只要泥土稍有湿气,都能掘穴生存。泥鳅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5-3090,最适宜的水温为24一27 90,水温低于10℃或高于30℃时,均潜伏于泥中停止活动。在冬季,泥鳅钻土20一30厘米,进人 “休眠”状态。泥鳅在水中,除鳃呼吸外,皮肤和肠也能辅助呼吸,一旦水中缺氧,即浮出水面吞吸空气,空气即进人肠管内进行气体交换,然后从肛门排出气泡。泥鳅的肠呼吸能力很强,可以达到总需氧量的1/3。因此,泥鳅在离开水时,只要保持身体湿润仍能生存好久。


在天然水体中,成熟的雌雄鳅均可自行发情,配对产卵,受精卵散落于泥土中自行孵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