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语生活指南
导航d

蜈蚣养殖技术

发布时间:2020-10-13 22:07:56 | 作者:钟小龙

  蜈蚣,又名百脚、天龙、百足虫。药用蜈蚣为节肢动物门、多足纲、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全体。性味辛、温,有毒,归肝经,具有息风镇痉、通络止痛、攻毒散结的功效,主治肝风内动、痉挛抽搐、小儿惊风、中风口㖞、半身不遂、破伤风、风湿顽痹、偏正头痛、疮疡、瘰疬、蛇虫咬伤等病症。主产于湖北、浙江、湖南、安徽、河南、江苏、陕西等省,以湖北、浙江产量大。现山东省各地均有养殖。
一、形态特征
  少棘巨蜈蚣体形长,背腹略平,长6~13 cm,宽 0.5~1.1 cm。共有22个体节组成。每节有足1对,足的末端有爪。步足深红色或浅黄色,最后一节足特大、伸向后方。头节和躯干的第一体节为深红褐色,其余体节背部为暗绿色,近似黑色。腹面浅黄褐色。头端有触角1对,丝状。触角基部有单眼4对。头下面有一对巨大的额肢,额肢顶端有小孔,内通毒腺。
二、生活习性
  蜈蚣为夜行肉食动物,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,如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湿的茅草地上。性畏日光,昼伏夜出。光照对蜈蚣起着绝对的制约作用。它的视觉迟钝,听觉灵敏。野生蜈蚣于10月天冷后钻入泥土,潜伏于距地面10~13 cm处越冬,惊蛰后钻出地面觅食。温度的变化,又对蜈蚣的活动影响很大。生存温度为25~32℃为宜。温度20℃ 以上均能捕捉食物。秋冬季节,气温低于15℃ 以下,活动缓慢,逐渐进入冬眠,此时温度0~10℃ 、土壤湿度10%~20%能照常越冬,不吃不喝、不动,蛰伏在于石下10~50 cm深处的向阳、避风处休眠。温度15℃ 以上,空气中相对湿度60%~70%开始复苏活动。
三、养殖技术

  蜈蚣人工养殖有两种方法:室内养殖法和室外养殖法。
  1.室内养殖法  是利用室内条件下进行的全人工养殖,室内养殖法分为以下四种形式。
箱养法:用木屑板外加1.5 cm厚的板条钉成长60 cm、宽40 cm、高30 cm的木箱,上面盖上铁纱。注意箱内光滑,防止蜈蚣逃跑﹙最好在箱上沿装上玻璃或薄膜胶带纸之类)。把瓦片四角用水泥做成1.5 cm高的小脚垫,把瓦片叠起来有一定的空隙,便于蜈蚣活动。5片为一叠,一箱能放4叠20块瓦片,事先把瓦片用清水洗干净,吸足水,保持潮湿环境,瓦片要经常洗、更换,保持清洁、潮湿。每平方米能养蜈蚣200~300条,大蜈蚣为150~200条。
  玻璃缸或水泥缸养法:玻璃缸底面积40~50 cm2,高30~40 cm。为了减少占地面积,玻璃缸可成“品″字形放2~3层,缸上面加一黄纸板作盖。水泥缸可在室内从平地筑高约50 cm,大小以人双手能触及对壁为宜。缸上面盖一玻璃。缸内均匀铺松软细土,厚度视季节而定,春秋季一般10~15 cm,夏季5~10 cm,冬季15~20 cm。土层上同样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,缸的四个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,也可用盛水器代替。

  缸养法:用一口中型大小的缸,缸底放一层碎石子,石子上面再盖一层25~30 cm厚的饲养土之后,在土表成堆叠瓦片,瓦片的高度要低于缸口15 cm,缸口盖上铁纱盖。该法适于小型养殖,通气性不好,底下易积水,易得病,饲养土湿度超过20%,要速换土。
  大池养殖法:该方法适合大量养殖采用,方法比较简单,管理方便。利用现有的房子,在房基的四周内用砖垒起50 cm 高、100 cm 宽、长则根据养殖蜈蚣多少而定。 
  四周围墙从基部开始,用塑薄膜围起,防止蜈蚣逃跑,池内填10 cm厚农家土,池内垒起做好小脚垫的瓦片垛,四周留一定的作业道,便于管理人员在里面喂食、饮水和消毒。薄膜经常擦洗、消毒。
  2.室外养殖法:是利用自然条件下的人工养殖法,养殖池要建在向阳、通风、排风条件好而又比较阴湿、僻静的地方。土质疏松,中性偏酸,如池内土质较硬,可另铺一层约20 cm厚的土。养殖池用砖或石块等材料砌成,水泥抹面,池深 80 cm为宜,池内壁四周光滑,用塑料薄膜粘贴,或在池口镶一圈与池壁成直角的玻璃,以防蜈蚣外逃。池内靠墙壁四周挖一条宽50 cm、深4 cm的水沟,在水沟内侧再挖一条宽30 cm、深3 cm的料槽供投放饲料用。池内可栽上杂草和小树木、低矮灌木、中药材麦冬、芍药、桔梗、柴胡等,用以遮阴,尽量做到养殖池环境潮湿、阴爽、温暖、安静,并堆放一些石块、瓦片等供蜈蚣栖息。放种苗后池上要盖一层草帘遮光,池内应保持干净、潮湿、阴凉和卫生。不管室内养殖法,还是室外养殖法,养殖场地最好安装避雷针。

(二)饲料
  蜈蚣除繁殖能カ很强外,适应性也很强。人工养殖比较简便,食性广,饲料是以肉食性软体多汁昆虫和嫩草芽为主的新鲜饲料。各种昆虫,如蟋蟀、蝗虫、烟虫、金龟子、稻苞虫、牛角虫、蝉、炸锰、蜻蜓、蜘蛛,各种蝇蜂类的卵或蛹,蠕虫、蜗牛、蚂蚁、蝙蝠、麻雀、鼠类、壁虎、蜘蝎、鸡血、杂骨、黄粉虫。植物性饲料,如西瓜、黄瓜、苹果、梨、青草嫩芽、根尖,人工饲养以泥鳅、黄鳝、蛙类、小鱼、虾、小蟹等为主。
  总之,蜈蚣饲料要求新鲜,不吃变质饲料,饥饿时一次能吃体重的1/5,多达3/5,耐饥性也很强,10~15天不吃饿不死。但蜈蚣捕食能カ很低,故以喂死食为宜。喂饲的配方可作为参考。配方1:各种昆虫类动物70%,熟土豆20%,碎米粒、青菜或面包碎片10%; 配方2:各种禽畜类或其他动物的肉泥70%,鱼粉或蚕蛹20%,青菜碎片10%;配方3:蚯蚓60%,熟土豆30%,青菜8%,矿物粉2%;配方4:土元35%,蚯蚓35%,熟土豆20%,青菜9%,矿物粉1%;配方5:蝇蛆40%,面包虫 30%,熟土豆20%,青菜9%,矿物粉1 %。
(三)引种
  蜈蚣养得好与坏和选种关系密切。要选3~5龄、性已成熟的蜈蚣,并且体壮活跃,背乌亮有光泽。雌雄搭配以10︰1的比例,每个玻璃缸中有4~5条雄性成体即可。产卵孵化6~8月间,把雄性蜈蚣捡出,免去对雌性蜈蚣的干扰。
  蜈蚣投放密度伸缩性很大,一般和饲料充足与否、气温的高低、个体大小及不同生长期有关。底面积为40~50 cm2的缸,能养1~2年龄幼体蜈蚣200条左右,3年龄幼体的蜈蚣70~80条,4年龄以上蜈蚣40~50条。

(四)饲养管理
  饲养蜈蚣首先注意调节温度、湿度,因其直接关系着蜈蚣的生长发育,养池内保持在25℃ ,养房22~23℃,冬天要加温。

六、病虫害防治
(一)绿僵菌病

  在6月中旬到8月底,由于气候变化,温度高、湿度大,使蜈蚣受绿僵菌感染而得此病;感染的蜈蚣早期主要在关节的皮肤上出现黑色小斑点,继而体表失去光泽,有的变成绿色,食欲减退,行动呆滞,最终因拒食而消瘦死亡。治疗方法:干酵母0.6 g,土霉素0.25 g,氯霉素0.25 g,共研成粉末,同 400 g饲料拌匀,喂病蜈蚣,直到病愈。

(二)胃肠炎
  蜈蚣多在秋后阴雨低温时期患此病。病早期蜈蚣头部呈紫红色,毒钩全张,不食或少食,发病5~7日后死亡。治疗方法是:用磺胺片 0.5 g 研细,用饲料 300 g 拌匀,另用氯霉素0.25 g、饲料 300 g拌匀,隔日错开喂食。
(三)脱壳病
  由于蜈蚣栖息场所过于潮湿,使真菌在躯体寄生引起。初期表现不安,来回爬动;后期表现无カ,行动迟缓,最终因不食不饮而死亡。治疗方法是:土霉素 0.25 g,干酵母 0.6 g,钙片1 g,共研成细末,同 400 g饲料拌匀,连喂10天即可痊愈。防治方法:注意饲料种类选择与搭配。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中,临死的蜈蚣体表还会出现白色的菌丝,死后白色菌丝扩散,不久便有灰绿色的孢子出现。发现有此种菌危害的蜈蚣,应迅速隔离治疗或淘汰。防治方法:将病虫土壤全部倒掉,养殖用具暴晒、灭菌,换上新土养蜈蚣,改善通风等等。

(四)消化不良
  由于饲养管理不当,时多时少,或喂发酶变质的饲料,饲养土温度偏低,饮水温度太低出现胃肠症状,肠内停留大量饲料和气体,肚大,腹部突起,活动迟缓,停食死亡。平时加强饲养管理,早春和晚秋保持池内温度25℃,或酵母1 g,奶粉5 g,100 mL 温水,每日一次,治好为止。10 g蒜汁,100 mL温水,每日1次,痊愈为止。

关注 生活小指南

生活常识,复制
Sammy955520

上一篇:小龙虾养殖技术

r下一篇

下一篇:全蝎养殖,蝎子养殖技术

r相关推荐

pu TOP


Loading...